• 天美娱乐

  • NEWS CENTER
    新闻中心
    集团要闻 基层动态 媒体报道
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(12)
    文章来源 :媒体报道 2023.04.12

  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——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


    1.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

      (110)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是一个国家 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 、更持久的力量 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。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、理论自信 、制度自信,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。

      独特的文化传统,独特的历史命运,独特的基本国情 ,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,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 ,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。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

      (111)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立足当代中国现实,结合当今时代条件,发展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,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,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主义服务,坚持百花齐放 、百家争鸣 ,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。

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。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,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,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,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,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,必须锲而不舍 、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。

     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。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。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,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、社会变革的先导。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不断增强脚力  、眼力 、脑力、笔力 ,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,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。坚持守正创新,重点抓好理念创新 、手段创新、基层工作创新 ,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,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 、引领时代潮流。

      2.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

      (112)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,是为国家立心、为民族立魂的工作。”做好意识形态工作,事关党的前途命运,事关国家长治久安,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。

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,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 、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,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 ,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、根本性的转变,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 。同时要看到 ,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,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。

      历史和现实表明 ,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。思想防线被攻破了,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。在意识形态斗争上,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,必须取得全胜。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 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,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,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,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。

     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,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。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,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,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。把坚定“四个自信”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,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,讲清楚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、制度原因,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 。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 ,更好强信心、聚民心、暖人心、筑同心。

     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,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,坚持以立为本、立破并举 ,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,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。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,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,要发扬斗争精神,敢抓敢管、敢于亮剑,不做“骑墙派”和“看风派” ,不做所谓“开明绅士” ,不搞“爱惜羽毛”那一套。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,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、思想认识问题、学术观点问题,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。

      (113)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,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,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。

    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,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,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,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。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,按照立足中国、借鉴国外 ,挖掘历史 、把握当代,关怀人类、面向未来的思路,建设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,着力体现继承性、民族性,体现原创性、时代性,体现系统性、专业性 。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,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,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,繁荣中国学术,发展中国理论,传播中国思想。

      (114)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,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,是治国理政 、定国安邦的大事 。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,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,坚持党性原则,坚持党管宣传、党管意识形态 、党管媒体,坚持政治家办报、办刊、办台 、办新闻网站。

      党管媒体,不能说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,而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。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,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、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,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,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,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,坚持正面宣传为主,唱响主旋律,弘扬正能量,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,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。

      3.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

      (115)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,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,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、行无依归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,关系社会和谐稳定,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 。

      在当代中国,我们倡导富强、民主 、文明、和谐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 、法治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,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,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。

      人民有信仰 ,国家有力量,民族有希望 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、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,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,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。

      (116)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核心价值观建设,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 、灵魂建设,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 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。培养时代新人 ,要坚持立德树人 、以文化人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,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,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,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、道德水准、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。

   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注重全方位贯穿、深层次融入,在落细、落小、落实上下功夫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、无时不有,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。强化教育引导、实践养成、制度保障 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,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。坚持全民行动、干部带头 ,从家庭做起,从娃娃抓起。高度重视家风建设、学校教育 ,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,营造崇尚英雄、学习英雄、捍卫英雄、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,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 、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,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。

      (117)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:“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 、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,同这个民族 、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,同这个民族 、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。”

      长期以来,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演绎的“自由”、“民主”、“人权”等价值观念鼓吹为“普世价值” ,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销,对那些不听命、不顺从他们的国家,更是挥舞价值观念的大棒进行打压。我们要警惕借所谓“普世价值”抹黑我们党 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为,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 、民族特性 、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,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。

      4.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、创新性发展

      (118)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。他强调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。

     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,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 、人文精神 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规范等 ,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,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,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,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。

      (119)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。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、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,如果丢掉了 ,就割断了精神命脉。

     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,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,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,坚持古为今用 、推陈出新,有鉴别地加以对待,有扬弃地予以继承。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 ,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,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 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。

    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。创造性转化  ,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,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,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,激活其生命力。创新性发展 ,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 、拓展、完善,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。

    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、发展脉络、基本走向,讲清楚其独特创造 、价值理念、鲜明特色,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、重民本 、守诚信、崇正义 、尚和合 、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,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,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。

    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,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,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、海纳百川的民族,在漫长历史进程中,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 ,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,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 。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,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 ,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。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,坚持取长补短、择善而从,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。

      5.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

      (120)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举精神旗帜、立精神支柱 、建精神家园,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 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,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、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。

     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 ,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。长期以来 ,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、服务人民,取得了显著成绩,作出了重要贡献 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,文艺园地百花竞放 、硕果累累 ,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。同时也不能否认,在文艺创作方面,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、有“高原”缺“高峰”的现象,有影响力 、人们普遍认可的好作品还是不够 。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,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,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。

      (121)社会主义文艺,从本质上讲,就是人民的文艺。人民需要文艺,文艺需要人民,文艺要热爱人民。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,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。

  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:“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 、一千条,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。”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,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,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,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。扎根人民 、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,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,用光明驱散黑暗 ,用美善战胜丑恶,让人们看到美好 、看到希望、看到梦想就在前方。

     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、春季里的清风一样,能够启迪思想、温润心灵、陶冶人生 ,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。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、捕捉创新的灵感,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,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,不断推出讴歌党、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 、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。

     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,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。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,运用历史的 、人民的 、艺术的、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,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 ,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 、现象、思潮敢于表明态度,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 。倡导讲品位 、讲格调、讲责任,抵制低俗、庸俗、媚俗。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 ,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 ,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。要适应形势发展 ,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 ,加强正面引导力度。

      6.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

      (122)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,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。现在 ,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、因网而增,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,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。

      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 ,能否顶得住 、打得赢,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、文化安全、意识形态安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,“谁掌握了互联网,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;谁轻视互联网,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”,“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 ,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”。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 ,管得住是硬道理,用得好是真本事,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 ,提高用网治网水平,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。

     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,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,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。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,做强网上正面宣传,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 、价值取向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 、凝聚亿万网民,推进网上宣传理念 、内容、形式、方法、手段等创新 ,把握好时度效 ,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,更好凝聚社会共识。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,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 ,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。不负责任的言论少一些 ,对我国社会发展 、社会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。

      (123)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,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。特别是出现了全程媒体 、全息媒体、全员媒体 、全效媒体,信息无处不在 、无所不及 、无人不用,导致舆论生态 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。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,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加快构建融为一体、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。

     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 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 ,而是迭代关系;不是谁主谁次 ,而是此长彼长;不是谁强谁弱,而是优势互补。融合不是简单嫁接,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 ,从“你是你 、我是我”变成“你中有我 、我中有你” ,进而变成“你就是我 、我就是你” 。

      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,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。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,实现各种媒介资源、生产要素有效整合,实现信息内容 、技术应用、平台终端、管理手段共融互通,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 、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。坚持移动优先策略,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,牢牢占据舆论引导 、思想引领、文化传承 、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。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、生产 、分发、接收、反馈中,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。

      (124)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,构建良好网络秩序。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、生态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;网络空间乌烟瘴气、生态恶化,不符合人民利益。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,推动依法管网 、依法办网、依法上网,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。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,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管理、企业履责 、社会监督 、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,经济、法律 、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。加强网络伦理 、网络文明建设 ,营造健康网络生态 ,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。

      7.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

      (125)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,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古往今来,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,既是经济总量、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 ,也是价值观念、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,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,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,关系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。

    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“形于中”而“发于外”,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完善文化管理体制,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,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,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、均等化,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重心下移、共建共享 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。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,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,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,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,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,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。

      (126)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。近年来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,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,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 。同时,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,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“唱衰”中国。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,尤其需要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,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、立体的中国 、全面的中国。

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,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?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!”中国故事怎么讲 ?根本在于传播理念,以理服人,以情动人 ,以我为主 ,融通中外。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,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“能”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“行” 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“好” 。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,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、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,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。

      讲好中国故事 ,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。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,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 、展示出来 ,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、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、展示出来。传播优秀当代文化,着力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、文艺精品 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,努力进入主流市场 、影响主流人群。整合各类资源,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,奏响交响乐、唱响大合唱,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,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。

      讲好中国故事,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。落后就要挨打,贫穷就要挨饿,失语就要挨骂 。形象地讲 ,长期以来 ,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“挨打”、“挨饿”、“挨骂”这三大问题 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,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,但“挨骂”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,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,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。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,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,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,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,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。


    信息来源 :共产党员网

    返回
  •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