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天美娱乐

  • Party and Mass Construction
    党群纪检
    学习教育 志愿服务 我和我的支部 党课开讲啦 学习身边榜样 党建引领 纪检监督
    党纪学习教育问答 | 如何认定匿名诬告、有意陷害行为?
    文章来源:学习教育 2024.08.09

    解答专家:王琦 ,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

      如何认定匿名诬告、有意陷害行为?

      答:一、《条例》的规定和主旨

      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:“政治品行恶劣 ,匿名诬告 ,有意陷害或者制造其他谣言 ,造成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,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。”

      检举 、控告权利是党员的基本权利,是向组织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,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,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但实践中,有一些党员为了实现个人私利 、宣泄个人情绪 ,歪曲真相、捏造事实,诬告陷害、蓄意中伤他人。例如,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不免会触碰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“奶酪”,有人便对其制造谣言、混淆是非,加以打击报复;在干部提拔、岗位换届之际,有人故意“炮制”“黑料”、栽赃陷害,给竞争对手“使绊子”;还有人因为自身的不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,就颠倒黑白、捕风捉影 ,大肆举报以泄心头之愤。诸如此类的诬告造谣,成本很小,却危害极大 。不仅对监督执纪执法资源造成极大浪费,使得纪检监察机关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、人力物力 ,不利于准确研判该地区、该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形势;更重要的是,对于那些敢抓敢管 、敢于碰硬而因此遭到恶意陷害的领导干部而言,虽说清者自清,但一旦被举报  ,难免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 ,很可能会挫伤工作的积极性、主动性  ,甚至“寒心”,从此一蹶不振 ,影响了政治前途 ,也容易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 ,而且会把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水搅浑 ,导致人心惶惶、管理失序,严重破坏政治生态 ,危害党的团结统一,甚至波及社会风气。“匿名诬告、制造谣言”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“七个有之”之一,祛邪方可扶正,激浊方能扬清,对此 ,《条例》从违反政治纪律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向诬告陷害者亮剑 。

      二、适用要点

      根据《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(以下简称《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)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:“采取捏造事实 、伪造材料等方式反映问题,意图使他人受到不良政治影响、名誉损失或者责任追究的,属于诬告陷害。”实践中,认定诬告陷害要注意以下几点 。

      第一,捏造的事实不必达到被追责的程度。诬告、陷害、制造谣言本身就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 ,就体现了“政治品行恶劣”。从诬告行为造成的影响上看,只要行为人所捏造的事实 、反映的问题足以引起有关部门和组织启动调查即可  ,不需要被诬告陷害人实际受到了纪律或法律责任追究 。从捏造的事实的严重性上看,假设捏造的虚假情况为真,应按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处置 ,但只要可能对他人产生不良的政治影响或一定的名誉损失即可,不要求达到违纪的程度 。

      第二,从各种客观因素综合判断诬告陷害行为的情节和后果 。实践中,“造成损害和不良影响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认定。例如 ,因被诬告陷害导致他人提拔晋升 、岗位调整 、干部交流、评奖评优错失机会或者关键节点的延期延后;给他人身心健康、家庭情况、工作状态 、干事积极性造成消极影响;引起有关机关和组织启动追责程序,给监督执纪执法资源造成较大浪费;给本单位本部门的政治生态 、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、干干净净的上下级关系造成消极影响 ;诬告者通过诬告陷害获得了职务职级晋升或者奖励资格等利益;等等。根据《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,诬告陷害具有“手段恶劣,造成不良影响的;严重干扰换届选举或者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;经调查已有明确结论,仍诬告陷害他人的;强迫、唆使他人诬告陷害的;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”等情形,应从重处理。

      第三,准确界定诬告陷害和错告的区别。从表面来看,诬告陷害和错告都是检举控告的事实和实际情况不符,本质区别在于二者的主观意图不同 。诬告陷害行为人是故意使他人受到错误处理,往往出于打击报复、栽赃嫁祸  、猜疑嫉妒的心理和动机;而错告人的主观心态是维护党纪法规、维护公平正义 、行使党员权利 ,自认为举报内容是真实的,只是由于过失对情况没有全面了解造成举报失实。认定主观意图要从举报问题的来源是凭空捏造还是有所根据 ,举报的内容是“无中生有”“恶意编排”还是如实陈述,以及举报时机、和被举报人的关系等因素综合判断。根据《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 ,属于错告的,可以对检举控告人进行教育 。

      第四 ,匿名并非认定诬告的必要条件。根据《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,没有使用本人真实姓名或者本单位名称 ,没有电话等具体联系方式的 ,就属于匿名检举控告 。尽管诬告的举报方式通常会采取匿名等隐蔽的方式来进行,但匿名并非认定诬告的必要条件,实践中有的举报人为避免打击报复也可能采取化名或匿名的方式 。《检举控告工作规则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:“对匿名检举控告材料 ,不得擅自核查检举控告人的笔迹、网际协议地址(IP地址)等信息。对检举控告人涉嫌诬告陷害等违纪违法行为 ,确有需要采取上述方式追查其身份的,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纪委监委批准。”

      三、相关法规和纪法衔接

      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》第十一条规定:“党员、干部反映他人的问题,应该出于党性,通过党内正常渠道实名进行 ,不准散布小道消息,不准散发匿名信,不准诬告陷害等。”

      《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》第四条规定:“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 ,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、消除顾虑,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、实干家,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、建功立业。”

  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》第六十四条规定:“监察对象对控告人 、检举人 、证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;控告人 、检举人、证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监察对象的,依法给予处理。”

  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》第二百七十六条规定:“控告人、检举人、证人采取捏造事实 、伪造材料等方式诬告陷害的 ,监察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政务处分,或者移送有关机关处理。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监察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、诬告陷害、侮辱诽谤,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 ,监察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,消除不良影响,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。”

  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》第三十二条规定: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予以警告 、记过或者记大过;情节较重的,予以降级或者撤职;情节严重的,予以开除:……(四)诬告陷害,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;”

  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(以下简称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)第四十二条规定: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;情节较重的 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:……(三)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,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;”

  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(以下简称《刑法》)第二百四十三条 :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,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 ,从重处罚。不是有意诬陷,而是错告,或者检举失实的 ,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。”

      如果党员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,构成《刑法》规定的诬告陷害罪或者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,还要适用《条例》总则中纪法衔接条款处理 。如果诬告陷害者是公职人员的,还应受到政务处分。


    来源:共产党员网

    返回
  • XML地图